11月2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为契机,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更大力度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破堵点、解难题。
在当前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背景下,国务院常务会议重申,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是增强市场活力、稳定社会预期、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促进发展和就业的有效举措。
根据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今年我国营商环境排名跃升至全球第31位,比去年提升15位,这是我国营商环境优化的佐证之一。
不过,我国营商环境仍需更大努力加以改善和优化。为此,国务院常务会议布置了五方面工作,包括进一步精简审批、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进一步清理涉企收费、进一步促进公平竞争、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再推优化营商环境新举措
今年10月,国务院对外发布了《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将于2020年1月1日正式落地。该条例总结了近年来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成效和经验,从法制层面明确了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要求。
“优化营商环境能稳消费、稳投资、稳预期。当前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加上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影响,财政收入增速下行,我国积极财政政策仍然有空间,但空间比较有限。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货币政策的效果不太明显。相对而言,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虽然难推动一些,但效果可能会更好。”发改委投资所体制政策室主任吴亚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进一步精简审批。明年编制公布国家层面行政许可事项清单,清单外一律为违规审批。大幅精简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外的其他准入管理措施。进一步压减企业开办时间。明年底前将国家职业资格数量再压减一半以上,将技能人员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全部调出国家职业资格目录。
吴亚平表示,政府的权力需要法定。通过编制公布国家层面的行政许可事项清单,以清单的方式向社会公布政府行使哪些权力,是很有必要的。现在仍然有一些部门出台的法规、行政审批文件中,涉及到部门的许可或审批事项,有必要对照《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进行梳理、清理。
国务院常务会议还要求,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大幅放宽对服务业市场主体的资质、从业人员、经营场所等要求,取消对营利性医疗、教育等机构在证照办理、设备购置、人才聘用等方面不合理限制。推进“证照分离”改革,着力“照后减证”。
“服务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其平稳持续增长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通过大幅放宽准入门槛,有利于为稳增长、稳就业提供有力支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刘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刘涛还指出,部分垄断性服务行业改革有待深化,亟需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引入多元化市场主体,增加有效服务供给。近年来服务领域的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原有的市场准入管理理念和方式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亟需取消不必要的门槛限制。
“像医疗、教育这类服务业,由于是直接服务于人,往往存在两类审批,一个是针对项目本身的审批,一个是针对资质的审批。对资质审批比较严格,导致项目难以落地,项目难以落地,投资方自然也难以获得行业资质。”吴亚平指出。
强化政务失信追责
除了上述两项举措,国务院常务会议还部署了三方面内容。
一是进一步清理政府部门下属单位、商业银行、行业协会商会、中介机构等涉企收费。整治物流领域不合理收费,明年底前进出口单个集装箱常规收费压减至400美元以内。
二是进一步促进公平竞争。清理纠正在行业准入、资质标准等方面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歧视性或没有法律依据的差异性规定做法,一视同仁公正监管。强化政务失信责任追究,对因公共利益等需要改变政府承诺和合同约定使企业受损的要依法补偿。
三是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明年底前力争全国所有市县不动产一般登记、抵押登记办理时间全部压至5个工作日内,实现增值税专用发票电子化和主要涉税事项网上办理。全面推广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群众办理实行告知承诺制的事项,只需作出符合规定的承诺,不需提交任何证明。
“要大力营造竞争中性的发展环境,保障各类市场主体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通过对准入事项、审批流程加以规范和公开,来保障市场主体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形成透明、可预期的制度安排。另外,可进一步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建立健全市场主体遭遇准入不公平问题的直接投诉和协调处理机制。”刘涛表示。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志凯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中央要求优化营商环境的背景下,要谨防形式主义的发生。要真正形成更好的营商环境,对于政府权力应该有约束,权力不能太任性,否则本意是服务企业,却可能变成干扰企业正常经营。同时政府要谨守诚信,不要轻易去承诺或担保,也不要随意撤销承诺,政务诚信做好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才更有底气。
“放宽医疗、教育等服务业准入门槛,允许更多民间资本公平介入,这标志着营商环境的优化。但基本公共医疗、基本教育保障等,是提高社会劳动力素质、让经济转型升级有相匹配劳动力的基础,主要责任还是应由政府和社会来承担。此外,放开准入之后,规范的行业监管也需要跟进。”王志凯表示。
当天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还要求,为发挥好营商环境评价的引导和督促作用,在2018年以来全国部分城市开展的国内营商环境试评价基础上,以市场主体感受为依据,改进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既查找解决共性问题,又不增加地方和企业负担。
相关新闻
2020-12-19 14:13:13
余永定:只要经济增速高,其他问题都能解决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前所长余永定周五表示,在当前经济增长与财政赤字扩大的两难境地间,中国政府应该采取更加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2020-12-19 13:51:18
陶冬:2021年全球经济五大悬念
近日,瑞信董事总经理、亚太区私人银行高级顾问陶冬指出,全球经济复苏、拜登政府的能力、中国vs世界、联储政策、美元汇率,是2021年全球经济的五大悬念,也是撬动风险资产价格的看点。
2020-12-12 17:37:26
英国经济10月环比增长0.4%
12月10日,据英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英国10月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增长0.4%,为连续第六个月环比增长。但是,GDP仍比2月疫情暴发之前的水平低7.9%。
2020-12-12 17:35:33
亚行最新报告上调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至2.1%
在12月10日发布的《2020年亚洲发展展望》补充报告中表示,目前中国经济复苏速度快于预期,该行将中国今年经济增长预期从此前预测的1.8%上调至2.1%。报告说,今年第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9%,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实现了0.7%的正增长。
2020-12-12 17:33:51
凯投宏观:明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10%
国际宏观经济研究机构凯投宏观在日前发布的报告预计,由于财政刺激效应的持续、消费和服务活动的反弹、收入增长加快和基数效应,2021年中国GDP预计将增长10%,高于7.9%的市场共识预期,中国经济将继续在全球有优异表现。
2020-12-02 17:20:55
社科院报告:县域经济百强东部超七成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12月1日发布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县域经济增速总体回落,但中部地区相对平稳。综合经济竞争力百强县(市)中,东中西部分别为71、17和12个。十强县(市)方面,长三角地区优势明显,十强中占8席。
2020-12-01 16:55:56
CMF年度报告:预测明年经济增速恢复正常
日前,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年度论坛(2020-2021)日前召开并发布了主题为“迈向双循环新格局的中国宏观经济”的年度报告。2020年中国经济呈现V型反转与稳步复苏特征,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有望回归常态。
2020-11-26 11:55:01
2021年新加坡经济预计将增长4%-6%
新加坡贸工部23日发布公告称,2021年新加坡经济将恢复增长,国内生产总值的预期增幅是“4%至6%”。同时,该部门将2020年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的预期增幅从此前的“-7%至-5%”调整为“-6.5%至-6%”。
2020-11-26 11:52:21
印度7-9月份经济增速或改善明显
11月24日,由于印度在6月份就将疫情封锁措施有所解除,加上9月份的印度节日消费因素,印度经济增速在7—9月份将会改善明显。根据印度的一些机构和分析师预测,印度7—9月份经济增速介于-5%与-10%之间。
2020-11-16 17:02:53
国家统计局:10月份国民经济运行延续稳定恢复态势
11月16日,国家统计局表示,10月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成效持续显现,生产稳中有升,需求企稳回暖,就业继续改善,物价总体平稳,市场预期向好,国民经济运行延续稳定恢复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