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搜 索

国务院公布2018年成绩单:就业、减税、去产能目标超额完成

2019-03-04  新闻来源:21经济网  新闻作者:   新闻编辑: 侯小南

  刚刚过去的2018年,中国政府取得了一份数据亮眼而又来之不易的成绩单。

  3月1日,中国政府网公布了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量化指标任务的落实情况表(下称落实情况),36项指标任务全部圆满完成,其中就业、减税降费、去产能、扶贫脱贫、防治污染、基建投资、改善民生等方面大幅超额完成了年初的目标。

  2018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361万人,全年各月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4.8%-5.1%之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同时,全国完成进城落户1390万人,这些指标均大幅超过预期目标。

  减税降费上,2018年通过增值税和个税改革等措施,中国政府对企业和个人减税降费1.3万亿;去年中国还取消了流量“漫游费”,全国移动网络流量平均资费也大幅下降了63%,这远高于年初30%的目标。分析普遍预测,2019年政府在减税降费方面还会有新的动作。

  此外,2018年中国还压减钢铁产能3500万吨以上、退出落后煤炭产能2.7亿吨,关停不达标煤电机组800万千瓦以上,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并提前完成了“十三五”目标任务。

  新增就业1361万 “就业优先”加码前行

  在增长方面,2018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下称《报告》)提出了GDP增长6.5%左右的目标,实际的“成绩单”显示,2018年中国GDP首次突破90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6.6%。

  分季度看,去年四个季度的增速分别为:6.8%、6.7%、6.5%、6.4%,经济存在下行压力。中共中央政治局2018年7月31日召开会议时明确提出要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

  其中,稳就业排在“六稳”之首,落实情况显示,2018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361万人,比上年多增10万人,全年各月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4.8%-5.1%之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明显优于“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的预期目标。

  与此相关的是,去年全国进城落户1390万人,高于年初1300万的目标。

  国家发改委政研室副主任孟玮指出,2018中国就业再创历史新高,城镇新增就业连续第6年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岗位供给总体大于求职人数。据人社部数据,2018年求人倍率始终保持在1以上,四季度为1.27。

  不过孟玮也指出,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一定程度上会传导到就业,再加上新增劳动力供给一直维持高位,比如今年高校毕业生达834万,较上年增加14万,就业总量压力不减。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2019年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突出,“无论是在沿海还是在中西部,在相当一些企业当中发生了技工短缺、熟练劳工短缺、新型人才短缺的现象。”

  2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即将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稿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要统筹实施好宏观政策、结构性政策、社会政策,落实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就业优先政策。

  这是继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使用“就业优先”的表述之后,再次将就业优先放在与财政、货币并重的位置。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指出,此前就业政策只是作为民生的一部分,失业或者劳动力市场的指标无法影响央行的政策实施,而如今则是放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机制之中来,预计今年将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减税降费1.3万亿 新动作、大动作在途

  减税降费方面,相较2018年初提出的“为企业和个人减税8000亿元”和“为市场主体减轻非税负担3000亿元”的目标,2018年全年,中国为企业和个人减税降费突破了万亿大关,达到1.3万亿元。

  在去年国务院召开的常务会议中,涉及减税降费议题的会议次数超过10次。2018年以来约有35条相关政策为企业和个人减负,包括备受关注的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改革,对科研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倾斜,以及对出口企业的关税优惠等。

  减税降费或将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重要议题。比如,民进中央在《关于全面、系统布局减税降费政策的提案》中建议,进一步统筹规划我国的税制改革,对普惠性减税与结构性减税、长期性减税与临时性减税应进行政策优化组合;落实“营改增”改革的减税政策目标,降低增值税税率。

  厦门大学本周公布的一份对一百位经济学家关于中国经济政策的调查显示,81%的专家认为“应加大减税力度,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坚持普惠性减税和结构性减税相结合,重点减轻制造业和小微企业负担,支持实体经济发展”;72%的专家认为“要加大降费力度,推进更为明显的降费,清理规范地方收费项目,加大对乱收费查处和整治力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汪同三表示,201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把“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列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第一条,可以预见,2019年政府在落实减税降费方面还会有新动作、大动作。

  他指出,减税必须具有一定规模才能产生预期效果,在2018年达到1.3万亿元基础上,2019年达到1.5万-2万亿可能才会产生较好的效果。“尤其要注意的是,减税降费不能是‘零敲碎打’,只有减少随意性、形成比较统一的规范,才能形成规模。”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通过“营改增”、降低增值税税率、提高个税免征额、增加个税应纳税额抵扣项以及一系列针对小微企业、“双创”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减少行政收费等普遍性降费措施,2016年-2018年中国分别实现了6196亿元、1万亿元以及1.3万亿元的减税降费规模。

  对于年初提出的移动网络流量资费降低30%的目标,在工信部的努力下,2018年年末全国移动网络流量平均资费同比大幅下降了63%。这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闻库指出,降低流量资费的同时,从去年7月1日开始,中国正式取消了流量“漫游费”,资费套餐中的本地流量和省内流量全部升为全国流量,而且不需要用户申请,自动生效。根据初步测算,预计有7.8亿用户得到了实惠。

相关新闻

2020-12-19 14:13:13

余永定:只要经济增速高,其他问题都能解决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前所长余永定周五表示,在当前经济增长与财政赤字扩大的两难境地间,中国政府应该采取更加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2020-12-19 13:51:18

陶冬:2021年全球经济五大悬念

近日,瑞信董事总经理、亚太区私人银行高级顾问陶冬指出,全球经济复苏、拜登政府的能力、中国vs世界、联储政策、美元汇率,是2021年全球经济的五大悬念,也是撬动风险资产价格的看点。

2020-12-12 17:37:26

英国经济10月环比增长0.4%

12月10日,据英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英国10月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增长0.4%,为连续第六个月环比增长。但是,GDP仍比2月疫情暴发之前的水平低7.9%。

2020-12-12 17:35:33

亚行最新报告上调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至2.1%

在12月10日发布的《2020年亚洲发展展望》补充报告中表示,目前中国经济复苏速度快于预期,该行将中国今年经济增长预期从此前预测的1.8%上调至2.1%。报告说,今年第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9%,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实现了0.7%的正增长。

2020-12-12 17:33:51

凯投宏观:明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10%

国际宏观经济研究机构凯投宏观在日前发布的报告预计,由于财政刺激效应的持续、消费和服务活动的反弹、收入增长加快和基数效应,2021年中国GDP预计将增长10%,高于7.9%的市场共识预期,中国经济将继续在全球有优异表现。

2020-12-02 17:20:55

社科院报告:县域经济百强东部超七成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12月1日发布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县域经济增速总体回落,但中部地区相对平稳。综合经济竞争力百强县(市)中,东中西部分别为71、17和12个。十强县(市)方面,长三角地区优势明显,十强中占8席。

2020-12-01 16:55:56

CMF年度报告:预测明年经济增速恢复正常

日前,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年度论坛(2020-2021)日前召开并发布了主题为“迈向双循环新格局的中国宏观经济”的年度报告。2020年中国经济呈现V型反转与稳步复苏特征,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有望回归常态。

2020-11-26 11:55:01

2021年新加坡经济预计将增长4%-6%

新加坡贸工部23日发布公告称,2021年新加坡经济将恢复增长,国内生产总值的预期增幅是“4%至6%”。同时,该部门将2020年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的预期增幅从此前的“-7%至-5%”调整为“-6.5%至-6%”。

2020-11-26 11:52:21

印度7-9月份经济增速或改善明显

11月24日,由于印度在6月份就将疫情封锁措施有所解除,加上9月份的印度节日消费因素,印度经济增速在7—9月份将会改善明显。根据印度的一些机构和分析师预测,印度7—9月份经济增速介于-5%与-10%之间。

2020-11-16 17:02:53

国家统计局:10月份国民经济运行延续稳定恢复态势

11月16日,国家统计局表示,10月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成效持续显现,生产稳中有升,需求企稳回暖,就业继续改善,物价总体平稳,市场预期向好,国民经济运行延续稳定恢复态势。

图片新闻

MORE >

数看车型

MORE >

数看卡车

数看客车

品牌查看

MORE >

卡车品牌

客车品牌

热点新闻

MORE >

本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专题报道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