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搜 索

【百人会】吴震皓:热失控是电动汽车主要事故原因

2020-01-12  新闻来源:商用车联盟  新闻作者:   新闻编辑: 韩景旭

  2019年,全球汽车产业进入深度变革的关键时期。汽车技术、市场、政策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这个大背景下,2020年1月10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召开了以“把握形势 聚焦转型 引领创新”为主题的年度大型论坛。此次论坛将讨论全球及中国汽车产业与市场发生的重大变革,转型方向与路径,中国有关汽车的政策走势以及市场驱动阶段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产业重组的机遇与竞争合作模式、电动汽车安全、核心技术突破、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自动驾驶与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顶层设计与规制创新等相关内容。

  会议上极星中国区总裁吴震皓发表了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极星中国区总裁 吴震皓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新能源汽车的同仁们,很高兴能和大家相聚在这里分享一下作为一个汽车主机厂对电动汽车尤其对是安全问题的心得。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极星,我们可以说是一个新造车势力,我们是一个新品牌,成立于2017年。但我们又不是一个特别典型的新造车势力,我们的母公司是沃尔沃汽车,所以可以说,对于造车本身尤其对汽车安全有自己的心得。我们和沃尔沃汽车分享了很多核心技术尤其是汽车安全技术,很合适在这里分享一下我们对于电动汽车安全的心得体会。

  电动汽车的安全挑战主要有哪些呢?大家都知道纯电动汽车对于用户而言本来就存在着里程和充电的焦虑,而一台纯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往往和其电池的能量密度是紧密挂钩的。我国政府对于纯电动汽车的财政补贴与能量密度相关联,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如果我们一味追求高续航,有时候用户的里程的焦虑对于企业的高续航有不理性的追求,如果续航里程过高或者通过特别高的能量密度来实现,我们觉得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据各方面和我们内部的研究发现,目前电动汽车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还是热失控,准确来说热失控可能是一个现象,关键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或什么样的根本原因导致热失控,是内部短路、外部短路?控制策略的问题?还是过充、过放温度控制、汽车本身的检测问题?当然还包含材料的生产工艺,从单品到电池包的集成都会影响电池的安全问题,所以电池的安全问题不是一个单一的问题,可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对于整车厂商在研发测试、制造工艺、品质上需要提出更高的要求。

  如何解决安全隐患呢?从我们的角度来说,首先还是在技术上需要不停的革新研发,对我们的技术难点进行攻关。对于整车厂而言,安全一直是整车厂一直关注的重点,所以从这个角度有一些思路、方法本身是可以得到延续的。我们和沃尔沃一起看待安全问题,我们把安全分成被动和主动两方面。在被动安全方面,主要是电池类型的选择、电池槽的密封、电池与底盘的排布、碰撞安全等,对此我们极星有很多的心得。

  以极星去年推出的Polestar2为例,我们采用了硬壳方形电池,具有非常优越的密封性。对热失控问题,通过电池模块内特殊的设计进行隔断,如果单体出现热失控或温度过高,我们会在毫秒之内切断连接,防火材料可以保护其他单体不受影响,从而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同样我们为电池模块设计了坚固的密封的外壳,我们用钢材料打造电池槽并用拼乐高积木般的方式以高强的铝合金作为电池槽盖将电池模块完完全全密封在其中,以隔绝氧气进入其中防止助燃。为了最大程度降低车辆碰撞对电池的安全,我们在电池槽以T形的方式排布在底盘上,向内收缩,尽可能远离车辆外延,防止碰撞发生时电池槽第一时间受到冲击,我们对电池的保护是做得非常到位的。

  针对电池槽的保护,极星在车身准备了一个小的安全模块,我们内部叫SPOC模块,这两块小的金属模块发生碰撞的时候能够最大程度保护电池,不仅仅只是保证车辆驾驶员的安全,而且保护电池免受冲击,从这个角度我们能确保电池最大程度的安全,我们在瑞典哥德堡和沃尔沃共享了碰撞实验室,也通过大量的汽车碰撞来验证这些技术特点。

  对我们来说主动安全也非常重要。主动安全包括对电池主动的管理,动力电池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个体,在固定的温度区间里它们非常稳定,一旦温度超过这个区间它们的寿命和容量就会打很大的折扣,在这方面电池控制电池管理的研发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课题。同时,在一个电池具体的封装的角度需要非常智能的电池冷却系统,降低电池模块的冷却温度,通过液冷技术确保我们在温度较高的时候能够将电池工作中产生的热量和环境中的热量带走,这样确保它的温度的可控。同时我们还平铺与电池之间的冷却面板,确保电池的单体的接触面积更大,这样的话更有利于散热。

  除了我们的电池本身的包装技术、控制技术、冷却技术,还要确保对整个电池进行实时的监控,国家层面有国家层面的监控,企业也需要进行更加完整更加及时的监控,对于SOH的状态和电芯的状态进行实时的分析,一旦出现意外我们主机厂商也要做出及时的预案。电池和电动汽车安全最大的受益者肯定是用户本身。

  除了电池,我们在车辆方面当然也会应用到一些最新的智能网联技术打造强大的主动安全系统,确保无论是通过雷达、摄像头、毫米探测波等各种技术确保车辆在主动程度上最大程度上预防避免出现事故,这是我们作为主机厂商的责任,使电动汽车和普通汽车一样避免更多的安全事故。虽然这不是电动汽车独有的东西,但我相信主动安全技术的发展也会对电动汽车的安全带来更大的帮助。

  最后,我在这里做出一个期望,希望无论是当电动汽车或动力电池出现问题时,不要过度的炒作,大家应该以鼓励的态度看待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大家一起努力,确保用户对于电动汽车安全顾虑的降低,最后能够更快的接受电动汽车,谢谢各位。

相关新闻

2020-01-13 19:55:46

【百人会】李高鹏:新能源客车技术进步与可持续发展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副总监李高鹏在会上指出2019年是汽车行业极不平凡的一年,面临巨大的压力,也处在一个转型发展的攻坚期,是一个变化最快的时代,在这样的环境下,只要我们抓住汽车行业电动化发展的重大机遇,化危为机,变压力为动力,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行业上下游共同努力,一定能够为我国汽车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公众的美好出行贡献一份力量。

2020-01-13 19:45:06

【百人会】赵昌文:技术的发展会直接决定着未来的前景

世界和中国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或产业变革的进程之中。其实无论是新一轮科技革命或产业变革,还是过去曾经发生的几次产业革命,汽车从来都不曾缺席。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到第三次工业革命、到今天,我们更多人认为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汽车不但不曾缺席,而且都是每一次工业革命里面的主角。

2020-01-13 16:03:19

【百人会】张彤:科力远在商用车领域的混合动力技术开发

会上科力远混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CTO张彤谈道,商用车这几年越来越迫切,第一个我们碰到的问题是路权的问题。现在很多的城市里面开始限制所谓的黄牌车,你想拿到蓝牌要么是你的排放或者油耗过关,要么你是新能源汽车。柴油机,轻型卡车,4.5吨以下的卡车面临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路权没有了。

2020-01-13 15:07:02

【百人会】王都: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新能源汽车的流通体系

大家都在做新能源汽车,什么是新能源汽车呢,如果新能源汽车只是跟传统汽车的驱动、操控系统不一样,那我们认为它不够新,它也没有太多的优势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有很多不确定性可能会下一步刺激市场,这些不确定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就是消费者的需求,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谁就能够把握住这个市场。

2020-01-13 14:57:16

【百人会】万鑫铭:外界评价与消费市场的关系

会上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万鑫明说道:做新能源汽车的人和整个产业链的人要对市场敬畏,我们也要进一步提升产品技术。

2020-01-13 11:34:40

【百人会】Steve Haywood:塔塔科技的未来出行工程研发

2050年的时候我们要实现“三零”目标,我们现在正在朝零排放的目标前进,特别是在城市环境中,我们也要实现第二个目标,就是零事故,主要是和无人驾驶、智能系统碰撞识别系统等等相关的,最后我们想实现零交通堵塞的目标,涉及到我们需要如何去管理这个环境、基础设施,特别是在这种大城市的环境中。

2020-01-13 11:23:59

【百人会】任国勤:智电汽车供应链质量安全合格评定体系的构建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产品认证三部处长、高级工程师任国勤认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有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跨界产品进入到新能源汽车的配套,基于车规级要求评价体系构建和推广非常重要。

2020-01-13 11:10:59

【百人会】王江明:零跑汽车的车载智能化系统架构

会上零跑汽车电子研发负责人王江明谈道,目前我们采用深度学习的算法。我们知道深度学习的算法需要靠数据的积累,我们相信经过数据的整体积累,自动驾驶的感知目标检测会变得越来越准确。

2020-01-13 10:43:01

【百人会】欧阳明高:优胜劣汰将推动新能源汽车时代早日到来

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欧阳明高认为新能源汽车市场前景,补贴退坡引发了行业阵痛,但是技术经济性决定的发展前景已经非常明朗。国际竞争就在眼前,带来更大挑战。竞争是优胜劣汰,将推动新能源汽车时代早日到来。

2020-01-13 10:35:29

【百人会】汪青峰: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市场领域的探索和实践

比亚迪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汪青峰认为,增量性市场已经没有原来那么强劲,更多的是存量市场的转化,大盘的市场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没有以前那么高速增长,整体大盘和新能源市场面临了挑战。

图片新闻

MORE >

数看车型

MORE >

数看卡车

数看客车

品牌查看

MORE >

卡车品牌

客车品牌

热点新闻

MORE >

本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专题报道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