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搜 索

汽车行业:煎熬的上半年

2011-09-30  新闻来源:凤凰网  新闻作者:   新闻编辑: 若水

  在产能利用率较低时,企业有动机提高产量,这样,如果需求跟不上或者需求放缓就会带来价格战。毛利率较低,企业投入研发的费用就会有限。低价策略很可能将车企带入持续的煎熬期。

  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非贸易品价格通胀全面赶超贸易品价格,“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在中国进一步显现。而作为由国际定价的贸易品——汽车所承受压力可想而知:需求放缓,成本上涨在吞噬着这个贸易品的利润。

  据盖世汽车网整理的25家整车公司财报显示,上半年车企平均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速由2009和2010年的30.8%和59.5%降至12.6%,净利润出现同比下滑4.7%。仅上海汽车、长城汽车、吉利汽车的净利润增长率超过20%。

  利润是如何消失的

  2010年,在购置税优惠、以旧换新、汽车下乡、节能惠民补贴等多种政策叠加刺激下,汽车产销双双超过1800万辆,与之对应的是汽车制造行业包括汽车整车、汽车零部件等企业的A股上市公司共56家上市公司中55家盈利。但随着众多刺激政策减弱或终止以及部分城市限购、成品油价格单边上涨以及日本地震等因素的影响,2011年上半年汽车销量增速下滑明显,其中政策受益最大的1.6L以下轿车和交叉乘用车受到的冲击最为明显。与之对应,上市车企的盈利能力也明显下滑。

  汽车行业也是典型的规模经济,生产成本中,直接材料占30%左右,直接人工占10%以下,其余包括固定资产摊销的制造费用。影响行业的盈利的最重要的两大因素是产能利用率和直接材料成本。与人们想象中不同,产能利用率更影响行业的毛利率。在产能利用率较低时,规模经济效应下,各企业都有动机提高产量,这样,如果需求跟不上,各企业就会通过价格战来获得相对有限的市场份额,企业的毛利率就会较低。这和航空业为了提高产能利用率而打价格战基本是一个道理。

  2009年到2010年上半年期间,汽车的主要材料如钢材、有色金属等在低位徘徊,所以2010年的汽车行业中上市公司的营业利润率达到了8.11%的高位。但2011年,这些优势都变了:需求放缓,产能过剩,钢材、有色金属、轮胎价格攀升以及人工成本上涨也。

  毛利下滑的同时,行业弱势阶段,上市车企的三项费用占比普遍提升。而且,与2010年同期相比,今年无论是上半年还是二季度,汽车行业整体的经营现金流情况都不乐观。中国重汽因现金流紧张而启动了再融资。

  业绩分化严重

  合资品牌中,上海汽车拔得头筹。领先的产销规模及较高的产能利用率使得上海汽车在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发展指标上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中报显示,上半年实现国产整车销售200.5万辆,同比增长12.9%,净利润为85.76亿元,同比增幅达46.09%。

  与此同时,更多的合资品牌出现了净利润严重下滑。东风集团、一汽轿车都是收入增长、利润下降,而广汽集团、长安汽车则是双降。

  弱市环境下,自主品牌生存空间更大,吉利、海马压力都不大,只是比亚迪面临形势严峻。比亚迪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25.45亿元,同比下降10.7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75亿元,同比下降88.63%。

  虽然总体业绩不甚理想,但板块间也出现了业绩分化。总体来看,客车较稳定,货车下滑更明显。2011年上半年客车行业营收增长最快,同比增长达17.33%,净利润同比增速也达到了9.7%,而货车类上市公司成本增长较快,导致毛利率同比减少2.2个百分点,净利润下滑33.9%,并且由于存货较多,销量不振,导致现金流恶化。

  虽然整车所受到的冲击较大,但其上游的零部件企业上半年却暂未受到太大影响,2011年上半年零部件行业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

  16.9%和12.2%。但是零部件行业2011年第二季度营收和利润增速已经放缓,2011年第二季度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放慢到8.7%和4.1%。由于零部件企业变化一般晚于整车行业变化,预计2011年第三季度零部件行业的营收将会继续放缓。

  去库存操作仍将继续

  二季度各细分行业的费用支出在营业总收入中的占比普遍提高,这表明:一方面费用支出较之收入更具有刚性,另一方面弱市环境下更需要车企在营销等环节加大投入。从相关资料分析,二季度各细分行业的费用占比上升或与众多企业在二季度的去库存操作有关。

  去库存操作未来或将持续一段时间,2009年的刺激政策下,上马了过多的汽车项目,这些固定投资非常大的项目退出成本很大,退出可能性很小,所以未来竞争仍将非常激烈,各企业还将被迫加大促销费用投入,以巩固或争夺市场份额。

  这其中,自主品牌的小排量经济型轿车未来的去库存操作可能非常艰难。从其主要消费群体来看,小排量的自主品牌经济型轿车购买者以工薪阶层为主,他们对车价、使用费用等敏感度都非常高,油价、停车费上涨、CPI高增长等因素都是影响消费者购车信心。

  北京汽车行业协会秘书长夏宝山表示:自主开发要做精品。他说,目前很多自主品牌企业都在加紧开发。尽管上半年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有所回落,但是从乘用车市场来看自主品牌三分天下有其一是可能的,所以国内企业还应加强自主品牌的开发。另外他认为,自主品牌应该开发新能源汽车,还要盯住国际市场,把优势的品牌送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用创新的思维应对当前比较低缓的市场环境。

  但问题的关键是,自主品牌汽车毛利率太低,这直接限制了对自主研发费用的投入,如何跨过品牌这道坎,真正获得品牌溢价还在煎熬着自主品牌汽车业。

[NextPage]

相关新闻

2025-04-16 09:11:25

共探产业新未来!2025中国新能源商用车产业大会精彩开幕

2025年4月11日,第八届中国新能源商用车产业大会在中国成都隆重开幕。本次大会由电车资源、绿色重卡主办,汇聚了来自新能源商用车领域的众多专家、企业代表,围绕着新能源物流、重卡等细分领域,通过多场主题论坛、分享会、峰会及颁奖典礼等活动,深度探讨产业发展趋势,共商行业发展大计。

2025-04-16 09:06:51

谋新篇,启新程!第八届中国新能源商用车产业大会圆满落幕!

4月12日,为期两天的2025第八届中国新能源商用车产业大会在四川成都圆满落下帷幕。

2024-12-18 08:57:07

2024第八届绿色城配大会暨新能源重卡运营大会精彩开幕!

12月14日,“2024中国新能源重卡运营大会暨第八届中国新能源物流车绿色城配大会”在广州隆重开幕!

2024-12-18 08:46:59

价值重塑、创变突围!第八届中国新能源物流车绿色城配大会圆满落幕

2024年12月15日,备受行业瞩目的由电车资源主办的“2024第八届中国新能源物流车绿色城配大会”在广州圆满落幕。作为新能源物流车行业的“风向标”,本届大会以“内卷下的价值重塑与创变突围”为主题,吸引了来自行业专家、物流与商流大咖、全国经销运营商、货运平台巨头、主机厂、核心零部件企业精英以及金融机构的专业人士等600人参与,近30款产品参展,并获得超10万人次的在线直播关注。

2024-11-19 14:39:06

长安凯程品牌战略全面焕新,开启数智新能源商用车新篇章

在电动化、智慧化、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下,商用车领域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此背景下,11月15日,在第二十二届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盛大启幕之际,长安凯程举办“数智商用 向新而行”品牌战略发布会,加速向数智新能源商用车科技品牌转型。长安凯程将依托长安汽车“香格里拉、北斗天枢、海纳百川”三大计划形成的技术优势,逐步在商用车上应用搭载高性价比技术,实现商用车与乘用车科技平权,让全球商用车用户享受到技术进

2024-11-16 12:02:38

一张图看懂长安凯程品牌战略发布会

2024-10-14 10:42:15

会议通知|“2025年中国汽车市场预测云论坛”邀请函

2024年,汽车行业正面临巨大变局,全球经济放缓,消费者需求和购买力发生显著变化。碳中和目标的推进和政策调整,给企业带来不少挑战,尤其是新能源汽车,虽前景广阔但压力巨大。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节点。科瑞咨询将举办第六届中国汽车产业趋势预测研讨会,分析宏观经济、政策法规、乘用车、商用车和新能源市场趋势预测,并对商用车各热点市场进行深入研究,洞察市场机会,

2024-09-26 15:05:25

硬核擂台 荣耀之战 | NEVC2024第九届挑战赛隆重开幕!

9月23日,由电车资源主办、招商局检测车辆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的“NEVC2024第九届中国新能源物流车挑战赛”在重庆机动车强检试验场隆重开幕。

2024-09-26 14:56:03

科技降险、无人驾驶、智能与安全、重卡...... 2024中国新能源商用车技术大会讲了啥?

9月24日,由电车资源主办,招商局检测车辆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招商车研)提供技术支持的2024中国新能源商用车技术大会在重庆隆重召开,本届技术大会以“向「新」发力,以「质」为先”为主题,来自物流车/重卡主机厂、零部件企业、自动化技术应用企业等22+行业大咖、技术专家,围绕新能源商用车市场新需求、正向开发/自动驾驶技术、关键零部件技术发展趋势等热点话题展开分享,为大家描绘了新能源商用车未来

2024-08-01 19:28:32

新能源物流车哪家强?NEVC2024挑战赛等你来揭晓

近年来,新能源物流车市场渗透率不断增长,应用场景持续扩大。车企的竞争能力也逐渐向广度、深度双向延伸,市面上推出的新能源车产品不胜枚举。

图片新闻

MORE >

数看车型

MORE >

数看卡车

数看客车

品牌查看

MORE >

卡车品牌

客车品牌

热点新闻

MORE >

本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专题报道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