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搜 索

车型资源纷争难解 广汽三菱合资“难产”

2011-03-21  新闻来源:中国经营报  新闻作者:   新闻编辑: 丁磊

  车型纷争难解 广汽三菱“难产”

  一次意外的漫长停牌过程,将广汽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我们与三菱已就合资细节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目前相关的合资合同正在等待国家相关部门审批,审批通过后就能复牌了。”2011年3月14日,广汽一位高层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广汽长丰(广汽旗下上市公司,600991.SH)自2010年10月28日起停牌后,至今4个多月时间仍未复牌。

  持续停牌难道仅仅是因为在等待国家审批?通过记者调查采访,一场关于国产车型的争议正在浮出水面。

  审批卡位?

  根据广汽在2010年11月5日对外公布的消息显示,广汽与三菱已经敲定通过资本市场操作使广汽长丰退市,在签订股权转让合同以及合资合同等并获得相关部门批准后,广汽将会与三菱进行全面合资。

  2009年5月,广汽以10亿元的价格,收购了广汽长丰29%的股权,从而成为后者的第一大股东,基于此,广汽长丰目前的股权分布是,广汽集团持股29%;长丰集团持股21.98%;三菱汽车持股14.59%,其他为流通股。

  在去年10月28日广汽长丰正式停牌不久后,广汽便正式对外宣布,其与三菱汽车签署了“以原各自出资29%、14.59%的广汽长丰为基础,设立50∶50的合资公司”的合作备忘录。

  但由于广汽长丰是A股上市公司,按照《证券法》的相关规定,三菱不可能在持有广汽长丰14.59%股权的基础上直接增资到持股50%,因此,广汽需要启动要约收购来解决这一资本关系的问题——即广汽需要发起对长丰集团、三菱汽车以及其他流通股所持有广汽长丰的股权收购,以此实现对广汽长丰的完全控股后,然后再与三菱实现对等股比的合资。

  “对于股权收购方面的问题和合资细节问题,各股东之间已经达成了一致意见,现在就等国家相关部门予以批准,此后广汽与三菱的合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广汽一位高层告诉记者。

  但有业内人士却对广汽长丰的漫长停牌过程提出了疑义。“如果广汽和三菱就合资问题完全达成了一致意见,只等待审批是不需要停牌的。”一位汽车证券分析人士告诉记者。

  平衡乏术究竟是什么影响了广汽长丰的复牌进程?

  “其实,到目前为止,广汽与三菱在合资项目上仍旧未达成最终方案。”日前,一位曾参与广汽重组长丰的广汽高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而广汽另一位高层人士也向记者透露:“未来广汽三菱将不局限于生产SUV车型,包括小型车在内的轿车也成为必选项。”

  按照双方前期公布的消息,广汽三菱合资公司成立后,将主要生产SUV车型。而三菱在中国的另外一个合作项目东南汽车(三菱持有东南汽车25%股权),则生产三菱品牌的轿车和MPV车型。

  现在看来,广汽的态度似乎发生了变化。

  而东南汽车方面似乎也另有心思。“我们正在与三菱方面进行谈判,希望在东南国产一款SUV车型。”日前,东南汽车一位高层对记者表示。据了解,一直生产轿车和MPV产品的东南汽车,处境始终比较尴尬——2010年被东南汽车寄予厚望的三菱重量级车型“翼神”上市,但其后每月销量仅在1000辆销量左右徘徊;此前的蓝瑟、戈蓝和君阁等三菱产品的销量也乏善可陈。面对近年来SUV市场增速远高于乘用车的市场环境,东南显然也希望借机扩展与三菱在SUV领域的合作。

  而更有来自东南汽车的消息称,其内部已初定要在2013年上市一款三菱的SUV车型,该车采用三菱技术平台,尺度将与三菱劲炫的大小接近。

  至此,一场围绕三菱车型之间的争夺战已暴露于前台,广汽和东南汽车双方都想“跨界”争取到原来由对方生产的细分车型,而这似乎才是造成广汽长丰持续停牌的最重要原因。

  前景难测

  在这场车型争夺战当中,三菱的态度无疑将是最关键的。“对于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的事宜,我们没有最新的消息可以公布。”日前,面对车型资源的分配问题,三菱(中国)一位相关负责人却给出了一个令人“失望”的答案。

  按照2011年初三菱社长益子修在长沙的表态,到2015年,三菱计划在中国的年销量达到50万辆(其中广汽三菱和东南汽车分别承担30万辆和20万辆),也正因为如此,在两个合作伙伴都提出了新的车型要求的当口,三菱却又再次举棋不定了。

  三菱在中国市场的这种“模棱两可”的状态,其实由来已久。早在2004年,三菱就酝酿通过内部增资方式扩大在长丰汽车中的股权,到2006年5月,三菱又与长丰签署了组建一家合资公司的备忘录,三菱计划将其在长丰中的持股比例14.59%提高到30%,到了2007年,这一计划又演变为与长丰成立一个 50∶50的合资公司,而至今,这一合资公司一直也没能成立。

  三菱的“拖沓”无疑将造成广汽三菱合资公司的持续“难产”,而对广汽而言,这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其此前“纳入三菱品牌,进而实现对轿车、卡车、MPV以及SUV合资产品的全线覆盖,并实现产销规模超过200万辆的大型企业集团”的完整布局。

  受影响的当然还有东南汽车。“随着与广汽合资项目的落地,未来三菱显然会在其中国战略上发力,这对于东南汽车而言也不是一件坏事。”上述东南汽车高层如是期望着,不过,他也坦言,三菱在中国的产品战略到目前为止仍旧没有明确。

  要发力中国市场,却始终未见从以前的教训中做出改变,三菱到底能在中国收获预想的结果?我们拭目以待。

[NextPage]

相关新闻

2025-04-16 09:11:25

共探产业新未来!2025中国新能源商用车产业大会精彩开幕

2025年4月11日,第八届中国新能源商用车产业大会在中国成都隆重开幕。本次大会由电车资源、绿色重卡主办,汇聚了来自新能源商用车领域的众多专家、企业代表,围绕着新能源物流、重卡等细分领域,通过多场主题论坛、分享会、峰会及颁奖典礼等活动,深度探讨产业发展趋势,共商行业发展大计。

2025-04-16 09:06:51

谋新篇,启新程!第八届中国新能源商用车产业大会圆满落幕!

4月12日,为期两天的2025第八届中国新能源商用车产业大会在四川成都圆满落下帷幕。

2024-12-18 08:57:07

2024第八届绿色城配大会暨新能源重卡运营大会精彩开幕!

12月14日,“2024中国新能源重卡运营大会暨第八届中国新能源物流车绿色城配大会”在广州隆重开幕!

2024-12-18 08:46:59

价值重塑、创变突围!第八届中国新能源物流车绿色城配大会圆满落幕

2024年12月15日,备受行业瞩目的由电车资源主办的“2024第八届中国新能源物流车绿色城配大会”在广州圆满落幕。作为新能源物流车行业的“风向标”,本届大会以“内卷下的价值重塑与创变突围”为主题,吸引了来自行业专家、物流与商流大咖、全国经销运营商、货运平台巨头、主机厂、核心零部件企业精英以及金融机构的专业人士等600人参与,近30款产品参展,并获得超10万人次的在线直播关注。

2024-11-19 14:39:06

长安凯程品牌战略全面焕新,开启数智新能源商用车新篇章

在电动化、智慧化、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下,商用车领域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此背景下,11月15日,在第二十二届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盛大启幕之际,长安凯程举办“数智商用 向新而行”品牌战略发布会,加速向数智新能源商用车科技品牌转型。长安凯程将依托长安汽车“香格里拉、北斗天枢、海纳百川”三大计划形成的技术优势,逐步在商用车上应用搭载高性价比技术,实现商用车与乘用车科技平权,让全球商用车用户享受到技术进

2024-11-16 12:02:38

一张图看懂长安凯程品牌战略发布会

2024-10-14 10:42:15

会议通知|“2025年中国汽车市场预测云论坛”邀请函

2024年,汽车行业正面临巨大变局,全球经济放缓,消费者需求和购买力发生显著变化。碳中和目标的推进和政策调整,给企业带来不少挑战,尤其是新能源汽车,虽前景广阔但压力巨大。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节点。科瑞咨询将举办第六届中国汽车产业趋势预测研讨会,分析宏观经济、政策法规、乘用车、商用车和新能源市场趋势预测,并对商用车各热点市场进行深入研究,洞察市场机会,

2024-09-26 15:05:25

硬核擂台 荣耀之战 | NEVC2024第九届挑战赛隆重开幕!

9月23日,由电车资源主办、招商局检测车辆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的“NEVC2024第九届中国新能源物流车挑战赛”在重庆机动车强检试验场隆重开幕。

2024-09-26 14:56:03

科技降险、无人驾驶、智能与安全、重卡...... 2024中国新能源商用车技术大会讲了啥?

9月24日,由电车资源主办,招商局检测车辆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招商车研)提供技术支持的2024中国新能源商用车技术大会在重庆隆重召开,本届技术大会以“向「新」发力,以「质」为先”为主题,来自物流车/重卡主机厂、零部件企业、自动化技术应用企业等22+行业大咖、技术专家,围绕新能源商用车市场新需求、正向开发/自动驾驶技术、关键零部件技术发展趋势等热点话题展开分享,为大家描绘了新能源商用车未来

2024-08-01 19:28:32

新能源物流车哪家强?NEVC2024挑战赛等你来揭晓

近年来,新能源物流车市场渗透率不断增长,应用场景持续扩大。车企的竞争能力也逐渐向广度、深度双向延伸,市面上推出的新能源车产品不胜枚举。

图片新闻

MORE >

数看车型

MORE >

数看卡车

数看客车

品牌查看

MORE >

卡车品牌

客车品牌

热点新闻

MORE >

本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专题报道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