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到襄樊300多公里3个小时的车程,对于卢锋来说,还是分去了他宝贵的时间。与媒体沟通后,卢锋晚上还要赶回武汉。
冬日已至,襄樊的生产车间略显寒意,生产线却非常忙碌。当日的领班笑着告诉记者,现在最高月产超万辆,但这还满足不了物流车在厂区外面等待排队的运输需要。东风轻卡就是在这里生产出来,源源不断地运向各地。
随东风总部2006年搬至武汉已有4年,但襄樊仍是卢锋最熟悉的地方,从1999年东风股份成立担任董事会秘书至今,卢锋在东风股份11年光景中大部分时间是和东风的老员工一样,在十堰和襄樊度过的,而现在的东风股份已远不是此前单一轻卡为主的汽车企业,包括襄樊、十堰、郑州、常州和刚刚重组的山东凯马基地,涉足了除中重卡和乘用车中轿车之外的几乎所有产品。
年初接替朱福寿出任东风股份总经理后,应该说,这是卢锋第一次正式会见媒体。与去年年底东风股份在北京发布“N315计划”时相比,此时的卢锋剪去长发,一头短发更显干练。
“我们比较低调,我们一直有一个理念,希望先做好了再说。”经历了朱福寿时代的整合扩张,在卢锋时代,东风股份在东风大集团中轻型车的角色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地位。产业链越来越长,刚涉足微车、CDV和新能源车等几大细分市场,卢锋希望用成绩说话,继续低调。
“东风股份是一支潜力股,尽管它的股值现在很低。”随团采访的一位人士笑谈。作为一支潜力股,在卢锋上任后,他的责任是将东风股份的潜能尽可能地挖掘放大。东风股份上世纪末充当了东风公司改革的钥匙,在1999年成立上市,带动了东风旗下一批零部件、整车企业同时成立,由此以东风股份为龙头,东风公司开始了事业板块运行模式。
在2003年东风和日产合资成立东风有限后,东风股份连同其他东风集团70%的核心资产和人员都放进了这个合资公司,东风有限由此被誉为“小一号的东风”,而在卢锋看来,东风股份和东风日产、东风商用车已是“三分天下”,但东风股份作为东风集团中承担最杂的轻型车市场,多数产品属于小众市场,卢锋诙谐地笑言:“他们都把肉吃了,剩下的我们只好啃骨头了。”
卢锋的比喻没错。
如果说朱福寿时代为东风股份铺开了一张大网的话,那么在卢锋时代,则是如何将这幅大网编织得更加美丽的问题。而织网更需要缜密的思维和一丝不苟的经营力,需要啃骨头的精神。
大网拉开
当一个人没有创意,不断重复别人干过的事,那这个人即使有所成功,也不会耀眼;当一个人在台上演讲空话、套话或者别人讲过的话时,那么聆听他的观众会马上失去兴趣,倒头去睡。
卢锋接手的是比任何时候都庞杂的东风股份,他站在新的平台上,做前任没有做过的事,既要在东风集团的概念下发展,又要跳出框框寻求更大的空间。这是卢锋的机会,更是挑战??
轻型车是一个复杂的概念,至少在中国是如此。汽车业传统业态的分法,一般可以分为乘用车、商用车,而后者一般以中重卡、轻卡、客车为主要门类,但是这其中还包括着非常繁杂的其他产品,比如CDV、皮卡、轻型客车、轻型工程车甚至SUV、MPV。在中国汽车市场,乘用车和重卡、客车企业具有非常明晰的经营界限,而轻型车则不然。
卢锋开始掌舵的东风股份,就是这么一个非常庞杂的企业。在轻卡、客车、工程车基础上起步,当时只有东风多利卡、东风小霸王轻卡产品,后来有了东风康明斯,而在近两年来,新能源、微车、CDV、日系高端轻卡等一系列细分市场开始上马,这些细分市场都在轻型车的范围之内,而且都是新业务,以至于卢锋对《汽车人》笑言:“股份公司(东风股份)有个特点,每次都在从事东风公司的新业务。”
卢锋的职业履历表和大多数在国企一起成长的员工一样,从大学毕业就一头扎进去,再不会有三心二意。卢锋1989年从武汉大学经济系一毕业,就加入了东风汽车公司(当时叫“二汽”),一晃已有21个年头。1999年东风股份成立上市,以轻卡和客车底盘为主要业务,卢锋由此进入到正值机制大改革的东风汽车核心事业单元,而由此,卢锋见证了东风股份以夯实轻卡主业为方针的不断扩张过程。
在中国,轻型车不像乘用车或者重卡企业那样引人注目,但对于不管是对原先的二汽还是后来的东风来说,东风股份是集团这个庞大市场的支撑,是东风轻型车事业的战略依托。相比一汽和上汽,东风更注重于在一个明确的企业范畴下做大轻型车。比如2004年将郑州日产并入东风股份,增加或者说扩充了SUV、MPV、皮卡、轻型工程车、跨界车等全系列的LCV(轻型商用车)产品线,成为国内最具竞争力的轻型商用车制造商之一。多元化的产品战略格局支撑着东风股份实现了快速、稳健的发展。而东风股份的生产基地已由襄樊和十堰扩展至郑州、常州,就在《汽车人》在襄樊和十堰采访的同时获悉,东风股份已经重组山东凯马,在轻型车和微车领域图谋广阔的市场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