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层浪,自10月23日*ST白猫公布可能重组起,业内便盛传,中华牙膏争夺战将会再次风起云涌。
众所周知,中华牙膏并非联合利华的“亲生儿子”。联合利华虽然拥有中华牙膏的经营权,但却没有商标的拥有权。中华牙膏是*ST白猫旗下最值钱的资产。目前,联合利华精心打造中华牙膏16年,近几年单是广告费每年就投入约亿元。一旦*ST白猫重组,日化资产就可能剥离出去,而中华牙膏就有可能易主。在业内人士看来最为惊险的是,联合利华这次遭遇了强劲对手,即香港富豪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
一业内人士透露,“和记黄埔购买中华牙膏的意愿估计还是比较强烈的,他们的目标是做大日化。目前已经拥有屈臣氏等强大的销售渠道,旗下的上海和黄白猫股份有限公司还收购了白猫品牌并扭亏为盈,如果能成功收购中华牙膏,无疑可以大大提升它们在日化的地位。而联合利华与和记黄埔各有优势,一旦争夺起来,双方也许难免一场血拼。”
果真如此吗?当事人联合利华与和记黄埔均对时代周报记者否认“打架”。联合利华副总裁曾锡文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一副淡定的样子,并不担心和记黄埔会争夺中华牙膏,理由则是和记黄埔逼联合利华退出市场没有好处,李嘉诚不会做损人不利己的事。随后,和记黄埔旗下的上海和黄白猫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和黄白猫)市场总监虞中勤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也表示,无意争取中华牙膏。
也许,这段沸沸扬扬的“绯闻”只是大家的一场臆想,也该告一段落了。
“中华”出嫁16年
如果没有联合利华,中华牙膏也许难以保持今日的辉煌。“中华牙膏”于1954年投产,是中国牙膏工业的创始品牌、曾经一直稳居中国牙膏市场第一位。与永久自行车、上海手表同列三大上海老品牌。但如今,其他两个老品牌已经大不如从前,唯有中华牙膏坚持至今。目前仍能与佳洁士、高露洁一起位居牙膏行业前三位。这背后离不开联合利华的支持。
中华牙膏可以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联合利华 “雪藏”了不少民族品牌,例如美加净等,但却自2001年起开始投巨资建设中华牙膏品牌,把“中华”打造成唯一的牙膏品牌,让原有的牙膏品牌“洁诺”退出,将“皓清”转为“中华”的子品牌。每年在广告、营销等方面的投入为一个多亿,每年创收十几亿元。
虽然如此,但中华牙膏并非联合利华所拥有。历史追溯回1994年1月,上海联合利华牙膏有限公司成立。联合利华以1800万美元资金入股,取得了合资公司的控股权;上海牙膏厂以土地厂房和设备作价1200万美元入股,占有40%的股份。之后双方在品牌上达成了许可经营合同,联合利华取得了“中华牙膏”品牌的经营权,条件是需向上海牙膏厂缴纳一定的品牌使用费。
此外,联合利华每年还得支付不断水涨船高的“中华商标”使用费。年报披露,1999年,双方的一个“修改协议”把接下来5年的商标使用费规定为1500万元,从2001年4月起又调整为1348万元。此后几年,联合利华按产品净销售值2.5%的比例支付使用费。2009年是2829万元,2008年为2607万元。
正因如此,中华牙膏每次面临易主的动荡时,联合利华也不得不跟着饱受煎熬。虽然联合利华手握一份永久租赁“中华”商标的协议,只要中华牙膏每年的销量不低于1994年的数据,不管“中华”商标是谁的,联合利华都有权继续使用,不担心商标被收回。但是中华牙膏毕竟并非联合利华所拥有。有业内人士认为,中华牙膏易主,也不排除新东家通过加收租赁费等手段逼宫联合利华的可能。而且市场上流传着另外一个版本,联合利华需要保持年复合增长率10%以上才能继续租赁中华牙膏。
10月23日,已经暂停上市近半年的*ST白猫公告称,公司于2010年10月22日收到公司实际控制人傅建中致公司的公函,该公函提示公司实际控制人傅建中正在筹备公司与浙报传媒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重大资产重组事宜,并已达成初步意向,相关方案确定后,将尽快提交公司董事会、股东大会审议。
这一公告虽然简短,却让人不得不为联合利华捏把汗。浙报传媒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高海浩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对于是否接手*ST白猫原日化业务,现在还不能说,毕竟还有很多审批环节,入主*ST白猫八字没有一撇。”
但业内普遍认为,浙报传媒若能入主*ST白猫,接手原有日化业务的可能性不大。而*ST白猫其中最为核心的是中华牙膏的品牌,品牌估值1.3亿元。傅建中曾表示,若重组成功,会将牙膏品牌转让给*ST白猫另一大股东上海白猫集团。
有业内人士透露:“白猫若重组再启,旗下最值钱的资产‘中华’牙膏品牌就会再度掀起争夺战。联合利华虽然很有实力,但是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也绝不逊色。”
对此,日化专家李贵君表示:“不排除两者争夺的可能,虽然失去租赁权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品牌的所有权的确有可能转移到和记黄埔。”
[NextPage]李嘉诚盯上中华牙膏?
和记黄埔<
相关新闻
2020-12-19 14:13:13
余永定:只要经济增速高,其他问题都能解决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前所长余永定周五表示,在当前经济增长与财政赤字扩大的两难境地间,中国政府应该采取更加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2020-12-19 13:51:18
陶冬:2021年全球经济五大悬念
近日,瑞信董事总经理、亚太区私人银行高级顾问陶冬指出,全球经济复苏、拜登政府的能力、中国vs世界、联储政策、美元汇率,是2021年全球经济的五大悬念,也是撬动风险资产价格的看点。
2020-12-12 17:37:26
英国经济10月环比增长0.4%
12月10日,据英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英国10月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增长0.4%,为连续第六个月环比增长。但是,GDP仍比2月疫情暴发之前的水平低7.9%。
2020-12-12 17:35:33
亚行最新报告上调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至2.1%
在12月10日发布的《2020年亚洲发展展望》补充报告中表示,目前中国经济复苏速度快于预期,该行将中国今年经济增长预期从此前预测的1.8%上调至2.1%。报告说,今年第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9%,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实现了0.7%的正增长。
2020-12-12 17:33:51
凯投宏观:明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10%
国际宏观经济研究机构凯投宏观在日前发布的报告预计,由于财政刺激效应的持续、消费和服务活动的反弹、收入增长加快和基数效应,2021年中国GDP预计将增长10%,高于7.9%的市场共识预期,中国经济将继续在全球有优异表现。
2020-12-02 17:20:55
社科院报告:县域经济百强东部超七成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12月1日发布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县域经济增速总体回落,但中部地区相对平稳。综合经济竞争力百强县(市)中,东中西部分别为71、17和12个。十强县(市)方面,长三角地区优势明显,十强中占8席。
2020-12-01 16:55:56
CMF年度报告:预测明年经济增速恢复正常
日前,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年度论坛(2020-2021)日前召开并发布了主题为“迈向双循环新格局的中国宏观经济”的年度报告。2020年中国经济呈现V型反转与稳步复苏特征,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有望回归常态。
2020-11-26 11:55:01
2021年新加坡经济预计将增长4%-6%
新加坡贸工部23日发布公告称,2021年新加坡经济将恢复增长,国内生产总值的预期增幅是“4%至6%”。同时,该部门将2020年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的预期增幅从此前的“-7%至-5%”调整为“-6.5%至-6%”。
2020-11-26 11:52:21
印度7-9月份经济增速或改善明显
11月24日,由于印度在6月份就将疫情封锁措施有所解除,加上9月份的印度节日消费因素,印度经济增速在7—9月份将会改善明显。根据印度的一些机构和分析师预测,印度7—9月份经济增速介于-5%与-10%之间。
2020-11-16 17:02:53
国家统计局:10月份国民经济运行延续稳定恢复态势
11月16日,国家统计局表示,10月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成效持续显现,生产稳中有升,需求企稳回暖,就业继续改善,物价总体平稳,市场预期向好,国民经济运行延续稳定恢复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