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搜 索

专注导航,成就恒通未来

2008-08-14  新闻来源:中国汽车研究网  新闻作者:   新闻编辑:
    2007年,前身重庆客车总厂的恒通客车有限公司企业净资产达到3.8亿元,年销售收入6.8亿元,实现利税9488万元,年产客车规模达10000辆。相比濒临倒闭的1997年前,恒通客车在邓平总经理的领导下,净资产增长了20倍,年销售收入增长了18倍,客车产销量增长了9倍,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骄人的成绩使邓平总经理在中国汽车报主办的“中国汽车高端人才发展研讨会暨2008年度中国汽车全明星阵容评选颁奖典礼”上,荣获了“08年度最具成长性企业总裁”。
 
     不仅如此,在总经理邓平的带领下,恒通客车还荣获“中国城市客车优秀制造企业”、“中国天然气最佳制造商”等众多殊荣。然而,从一个濒临倒闭的地方客车制造企业到今日跻身中国客车十强行列,成为中国当前最大的城市客车制造企业之一谈何容易,恒通客车在发展过程中如何不断创新,创下了若干个令人惊叹的行业第一?在竞争激烈的客车行业中,地处我国西南部的恒通客车又是如何克服引进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重重障碍,一跃成为我国西部地区最大最强的专业客车制造企业,并走向了世界?很多人认为,恒通成功的背后是因为有一位敢于改革和创新的掌舵人,他就是恒通客车有限公司总经理邓平。
 
客车世家,展现客车情怀
 
    邓平出生于一个客车世家,从小就在客车厂生长的他,被身边的客车人和客车故事耳濡目染,了解客车生产、制造的整个过程,并对客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小年纪的他,似乎生来就有做客车的天分,他经常主动的和厂里的人聊起客车,要求他们讲关于客车的故事。他童年的梦想就是长大以后,能够和父辈们一样,投身与客车事业,上大学那年,他毅然选择了汽车专业。
 
    当时中国的客车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核心技术相对薄弱,很多方面受制于国外的客车企业。邓平怀着振兴中国客车事业的理想,1980年,大学毕业后,他走进了重庆客车厂,成了一名普通的技术员。然而映入他眼帘的本应很熟悉的客车厂,却毫无生机:落后的车间生产条件,安于现状的职工队伍……
 
     邓平没有因眼前的萧条的情形而退缩,振兴中国客车的梦想时刻激励着这位年轻的汽车人。而他的技术水平和领导能力也在工作不久后初露锋芒,由于工作积极,技术过硬,邓平在短短的时间就从一个普通的客车技术员,提升为工程师。在日后的工作中,邓平不仅凭借杰出的技术能力获得众人的认可,而且出色的领导才能也在这个时候初露端倪,并因此担当起科长的职务。
 
     1984年,邓平参与设计的CQ645P豪华游览车,摒弃以往客车外形的成旧格调,并首次实现国产客车的豪华内饰与多项配置的完美融合,为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发展增添了亮丽的一页。同年,他率先引进日野客车工艺模式开展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为企业日后的技术创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在这个时候,邓平出色的领导才能表露无遗,1985年,他被提升为副厂长兼总工程师。业内的人开始关注这位颇具才能的年轻人,1988年,这款车成为首批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服务的国产客车,重庆客车厂也随之名声大振,邓平受到人们的刮目相看。
 
     1989年,重庆客车厂陷入极度混乱的局面,为了挽救企业,邓平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出任重庆客车厂厂长,成为客车企业领导层中最年轻的一员,这一年他38岁。上任后,他大胆地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将“发展”作为企业第一要务,他多次提到“发展才是硬道理”。也正是这一举措,挽救了濒危的客车厂。
 
     短短三年,在他的带领下,重庆客车厂进入重庆工业企业50强,为进一步改革发展奠定了基础。
 
大浪淘沙,方显英雄本色
 
     恒通客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改革不断创新的过程,邓平始终坚信发展才是硬道理,他说只有坚持改革的企业才能获得生机与活力。1992年,在新一轮改革大潮中,邓平带领企业全体员工一方面抓工厂建设和产品开发,积累企业实力,另一方面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实现企业做大做强的目标。
 
     1993年,重庆客车厂与泰商合作,成立了重庆泰龙客车制造有限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中外客车合资企业。时任重庆客车厂厂长的邓平,带领一班人马,积极投身到新工厂的建设与生产中,在随后的两年中,合资公司年客车产销量达到3000辆。然而辉煌极为短暂, 199

图片新闻

MORE >

数看车型

MORE >

数看卡车

数看客车

品牌查看

MORE >

卡车品牌

客车品牌

热点新闻

MORE >

本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专题报道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