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身于客车世家,在客车行业工作至今。
他两度执掌重庆客车厂的帅印,又两度将它从困境中解救出来,并带领企业跻身客车行业销量前7名。
他就是重庆恒通客车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邓平。
壮志未酬
为人谦和、做事认真、决策果断、严谨又不失大气,是很多人对邓平的评价。在采访中,每当记者提问时,他总是侧耳倾听。
邓平生于1950年,比共和国的年龄只小1岁。他的父亲是重庆市客车总厂(恒通客车的前身)的总工程师。他清楚地记得在大跃进时,父亲带他一起试车时的情景。虽然那时的车辆技术水平无法和今天相比,但成功的喜悦却始终感染着他。从小就在“客车圈”里长大,让他对客车有深厚的感情。
上世纪70年代,邓平由于在工作中成绩优异,作为工农兵学员被推荐到湖南大学汽车专业学习。1980年毕业后,他来到重庆市客车总厂工作。“那时的客车厂还只是改装车厂,生产条件落后,一年只生产二三百辆客车,产值只有2000万元左右。产品单一,竞争意识不强,生产的车辆基本只能供重庆公交公司使用。”邓平说。
1989年,邓平被任命为重庆市客车总厂厂长。针对企业存在的问题,他即时做了调整,树立了员工的市场意识,并积极开发新产品。 “我们研发的CKZ645P豪华型旅游客车,获得全国城市建设科技成就展览会第一名和“金杯奖”,并作为第七届全国人大会会议用车,那是全国‘两会’中最早使用的本土品牌客车。”邓平向记者陈述了这段历史。
很快,重庆市客车总厂生产的客车开始走出重庆,并销往西南各地。3年后,他将企业带入重庆工业企业50强。但从全国来看,重庆市客车总厂仍然是偏居西南的一家小厂,无法与当时的京华客车厂、上海客车厂等企业相比。
1992年邓平找到深圳安达股份公司,策划重庆市客车总厂上市事宜。后来,由于内部员工思想不够解放等诸多原因,使公司错失了上市的机会。这也成为邓平一生的最大遗憾。
1993年,邓平调离重庆市客车总厂,先后在合资企业重庆泰龙客车制造有限公司、重庆市公用事业局科技处任职,直到1997年。
[NextPage]东山再起
在邓平离开重庆市客车总厂的这段时间,国内客车行业快速发展,宇通、大金龙等企业迅速崛起,重庆市客车总厂则由于种种原因陷入半停产状态,1996年产值下滑到4000万元,企业严重亏损。重庆市政府再次任命邓平为总经理,执掌重庆市客车总厂。面对当时很多人持怀疑眼光,考察工厂后,信心十足的邓平对领导说:“我相信客车总厂的职工!”
邓平重新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是做大扫除,清理出20多车垃圾。随后,他统一了干部的思想,确定了“发展才是硬道理”企业方针,并改革了分配制度,打破“大锅饭”的格局,解除了国有企业体制对企业发展的制约。在这个过程中,职工闹过事,罢过工,甚至因为资金短缺面临停产,这些因素都没有动摇他的决心。而事实证明,因为这些改革,才使得当时的重庆市客车总厂逐步走向正轨。
邓平说:“跟不上时代发展的就要被淘汰,有很多曾经和我当年一起共事的同事掉队了,这对我来说是痛苦的事。但公司要发展,队伍前进的步伐就不能停止。”他说,按照新制定的分配办法,当时如果每月生产不出30辆车,员工的收入就要减少。而受生产条件的制约,为增加企业效益,当时的领导班子经常带领职工加班到晚上8、9点钟。但因为员工的收入稳定了,大家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随着净资产的不断提高,邓平对公司改革的效果也越来越明显。在邓平的带领下,重庆市客车总厂连续三年蝉联重庆市工业企业五十强,拥有一批高素质的领导团队和高效率的员工队伍,干群关系和谐,离退休人员得到公司较好的照顾,据介绍,公司的退休人员每逢节假日都会收到公司发放的各种慰问补贴,他们对邓平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