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九这三个月,对于汽车人来讲,是最难熬的日子:淡淡淡……、冷冷冷……、难难难……,成了各大汽车制造厂和经销商的一片哀叹声;怎么干……、怎么办……、怎么走……,成了汽车人所议论的焦点。能卖的汽车不能干、能干的汽车不能卖,同样成了南京徐工汽车的现实难题。
难题之一:政府宏观调控,坚持“两防”方针(即: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货币从紧的国家政策,致使投资量相对减少,势必会对工程项目用车和物流用车需求造成一定的影响。
难题之二: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成本的压力。由于原油、铁矿石等原材料大幅涨价,对于生产和使用重卡的企业和用户来说,原油和铁矿石等原材料价格上涨无疑是从源头(制造成本)和末端(使用成本)形成了“瓶颈”,制约和影响了重卡的生产和销售。
难题之三::从2008年7月1日起,我国全面实施国Ⅲ排放标准。这一环保标准的全面实施,使众多重卡企业面临一场“大考”。 致使消费者因售价高不愿买车、经销商因无人购车而不愿售车、汽车生产制造企业面对国III更是忧心匆匆,整个重卡市场呈现出冰冻状态。
难题之四:从2006起,为治理超载开始实行“计重收费”,导致2006-2007年重卡销售大幅放量,目前计重收费高速公路里程占全国高速公路里程已达90%以上。再谈“计重收费”本身已很难给重卡带来更多销量增长。
难题之五:加油难、难加油等使购车者望而却步。大部分购车者都在等待、观望。
难题之六:与计重、限载、过路收费高、油价高等运输成本增加相比,运输价格却一直得不到提升,导致汽车运输无利可图,致使汽车客户不但不购车,甚至将已有车辆也搁置报停,减少损失。
难题之七:由于原南京汽车厂近几年来连续亏损,已无心再在汽车行业恋战,出现了整个销售市场(体系)严重萎缩。大部分汽车经销商亦已改行做其它同行品牌的产品了。要想再次恢复往日恋情几乎已无可能。
难题之八:徐工刚刚介入汽车领域,国Ⅱ没有预上牌资源、国Ⅲ产品公告刚刚起步,产品销售举步维艰。对外需要汽车市场的接受和认可,对内百业待兴。且又是在汽车市场最低迷的时候切入,其难之又难,可想而知。
面对如此艰难的淡季汽车销售市场,作为刚刚进入汽车领域的南京徐工不畏难、不退缩,而是迎难而上:市场淡我们的营销工作不能淡;市场冷我们的工作热情不能冷;市场难难不倒我们南京徐工汽车人。
举措一:做好业务交接工作,保证与经销商业务联系不中断。
自从南京徐工汽车今年七月八日正式办理股权移交工作以来,公司内外各项交接工作随之展开,而营销系统的交接工作更是错综复杂:1、驻外营业人员锐减,只占原驻外人员的三分之一,接受人员严重不足。2、原驻外9个中心办公物资一直没有清理,疏于管理,物资交接难度可想而知。3、业务遗留问题陈积较多。口头承诺、单据不全、签字手续真实性无从确认等比比皆是。4、个别移交人员及经销商为了达到某种需要试图给交接工作设置障碍等等。公司在不影响汽车销售正常开展的前提和保证公司既得利益的原则下,实行以驻外中心为责任单位、以接收人为第一责任人、以与南京汽车公司发生购销业务的经销商为重点,明确责任,整合资源,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基本顺利完成了交接工作,保证了过渡时期驻外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针对过去驻外中心的工作漏洞,对驻址选择、房租费用、办公费用等进行了调整,保证了驻外营业工作的节约高效运行。
举措二:加强营销人员管理,保证驻外人员业务学习不中断。
一、在目前汽车销售淡季的市场形势下,要求营销人员加强与公司内部相关职能部门及人员的沟通交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自已业务水平。同时保持与经销商联络沟通、及时了解竞争对手相关信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