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万抉择:北京现代的变与不变
来源:中国汽车研究网 时间:2010-03-24
据了解,北京现代的第200万辆汽车即将下线。在不到8年的时间内,北京现代完成了200万辆的销量积累,成为中国车市晋升“千万级”之后第二个实现200万辆下线的合资企业,与大众、通用、本田等品牌在中国的合资企业相比,北京现代实现200万辆销量无疑用时最短的,品质与速度协调发展的路径也最耐人寻味。
尽管人们常用“市场无定势,经营无模式”来概括企业的经营,但辩证的来看,一个企业如果具备了根据市场变化顺势而动的能力,也必定是坚守了某些原则,这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和“急功近利发展”的本质区别。北京现代作为合资车企中的后起之秀,在不断刷新销量、市场地位的同时,又坚守了什么?
变的是产品形式,不变的是市场意识
现在,中国老百姓的日常消费有了新说法。开门七件事,已经从原来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变为“衣食住行用乐游”,在这七件事中有四件事能跟汽车扯上关系。老百姓生活的升级,带动了中国汽车市场的迅猛发展,用“日新月异”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了。短短几年内,汽车市场便经历了从“老三样”、“新三样”到“百花齐放”的快速变化。
在各车企你追我赶的市场竞赛中,新车型纷纷涌现,各车企的排名也不断爆出冷门。伴随着现代品牌在北美、欧洲和亚洲等汽车市场的热点区域成为首选品牌,2009年,北京现代以57万辆的销售纪录,紧随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上海通用之后,名列乘用车销量第四名,稳居车企第一阵营,成为中国汽车业最具影响力的力量之一。
2002年10月,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成立时,它只有一款车-索纳塔。但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用户需求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市场需要更加丰富,品质更为卓越的产品。与此相适应,北京现代的产品线也今非昔比。如今,北京现代旗下已拥有7个成熟车型,更凭借伊兰特和悦动平均每月近4万辆的业绩,创造了“伊悦组合”的神话。
对于北京现代的成功,有不同角度的解读。不可否认,从索纳塔、伊兰特到悦动、i30的畅销,奠定了北京现代的成就。但是,新车型的不断推出,却不是成功的充分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对以用户为导向的市场意识的坚持。
北京现代对以用户为导向的市场意识的重视与执着,集中体现在了北京现代技术研发中心的建设上。从伊兰特到悦动,从途胜到i30,北京现代在每一款车型推出之前,都做了详细的市场调研,并针对中国消费的需求做了大量本地化的创新性设计。据了解,到2008年底,北京现代技术研发中心已拥有一支包括韩国现代汽车专家在内的100多人的团队。而随着研发任务的增加,人员规模将逐步扩大到600人左右。
随着北京现代第200万辆汽车下线,北京现代在中国市场的保有量不断增长,对国内汽车产业和汽车市场的理解更加深入。北京现代技术研发中心的建设,将极大地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优势,北京现代创新之路也要从“本地化改造”向“自主设计”的升级和转型。
[NextPage]变的是策略手段,不变的是品质原则
正如习武之人,无论练的是什么把式,都离不开一口“气”,一个企业也是如此,无论在市场上执行的是什么策略,都必须坚持一个根本原则——品质。这一点,在当下沸沸扬扬的召回事件中,更让人觉得难能可贵。
北京现代常务副总经理李峰曾强调说:“提升品牌形象以及提高品牌溢价,是每个厂家的目标,但这不是一两年就可完成的。北京现代目前最重要的是以品质经营为核心,进一步打造出品质过硬的产品和良好的服务体系,让消费者切身感受到北京现代的优良品质,从而加深对北京现代的品牌认识,最终实现北京现代品牌提升的目标。”
在产品策略上,无论是为出击中级车市场而组建的“伊悦黄金搭档”,还是为抢滩在中高级车市场而派出的领翔、名驭组合,无不在品质之上做足了功夫。在A级两厢车市场,源自德国法兰克福设计中心的i30,融合了设计上的欧系血统和制造上的细腻工艺,不仅弥补了北京现代在两厢车市场的空白,更一举突破了国内A级两厢车的“品质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