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专家:中国汽车产业不能迷失方向
来源:国际商报 时间:2010-09-30
在不久前举行的首届全球汽车论坛上,来自境外的各界知名专家学者成为耀眼的明星。因为在此之前,从未有过外国(地区)政界、经济界、汽车界高端人士如此集中,又如此“零距离”地发表对中国汽车产业的真知灼见;对最近国内汽车市场一些敏感话题作直言不讳的回应。
那么,他们到底都说了些什么?
吉利并购沃尔沃仅仅是一个开始,低成本文化融合奢侈品牌文化很困难
吉利与福特之间对沃尔沃并购案引人关注,但专家普遍认为,吉利并购沃尔沃仅仅是一个开始。收购之后应该怎么做更值得思索。
Jefferies&Company常务董事Robert Arrieta认为,团队很重要,包括从CEO一直到中层管理人员从并购之初就需积极协同、产生合力,一个专业化、涉及到各个层面的团队是并购成功的保障。
除此之外,规划也显得尤为重要,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汽车业务兼并收购负责人Andy Wilson说,团队在做并购时,会努力促成并购的完成,但是也会考虑到一年、两年、甚至更为长远的时间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影响公司并购成功或者失败的关键因素是如何做计划,如何利用人力资源,如何激励员工,这才是成功的关键。
在并购活动中,文化差异是被提及的最主要的失败原因。中国企业在并购中遇到的这些问题,也是在30年前日本企业同样遇到的。日本企业当时在境外进行相应的并购,受到很多文化方面的冲击,他们需要及时调整路径和方向。在度过这些危机后,日本汽车甚至占据了美国市场的半壁江山。
Dunne公司总裁Michael Dunne明确指出,低成本文化融合奢侈品牌文化很困难。谈及吉利收购沃尔沃一案时,他言辞颇为犀利地评价说:“吉利汽车不尊重我们的品牌(意指车型抄袭),但却购买了知名的品牌沃尔沃。你拿钱购买是容易的,但用一个低成本的文化融合去培养和经营一个奢侈品牌,是困难的。"
Arrieta、Casesa&Co总经理John Casesa对于中国公司的建议是,同样的道路都要走,须有一个辩证的想法。达成成功的并购,需要考虑文化方面的冲击和人力资源等多方面的冲击和挑战。
汽车生产商必须把销售商看作是自己的合作伙伴,只有合作才能共赢
在提问环节中,有听众提问专家,对近期发生的经销商退出某企业销售网络的事件如何看待。继而专家对既有商业模式下厂商与经销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凯捷咨询公司全球汽车制造部门负责人Nick Gill说:“传统的观点是这些分销商似乎欠销售商的,我们要转变这种观点,应该是营造一种合作的态度,汽车生产商必须把销售商看作是自己的合作伙伴,只有合作才能共赢。”
他强调说,对于规模庞大的汽车生产商来讲,真正接近小规模的汽车销售商是很难的,但是他们必须要这么做。最好的模式是生产商和经销商之间形成一种合作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共同应对经济的波动。
德国大陆集团亚洲区总裁Jay Kunkel表示,虽然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大国,但中国市场是非常复杂的一个市场,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市场。具体地讲,中国市场还非常分散,没有形成一个集中的效应。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研发团队、销售团队都还是独立的,如何进行更好的整合,并且管理整合后的公司也将是一个挑战。
Jay Kunkel强调,大陆集团在中国和主机厂商合作成功,主要原因就是其进行了很好的本地化运作,而且可以产品标准化。与此同时,在把一些硬件进行标准化的同时,大陆集团把软件进行定制化,这样其可以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定制化生产,从而节约成本。
如果在混合动力车上太过急功近利,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有可能短期迷失方向
“中国企业可以向西方学习,但也要寻找自己的发展方法。在这次论坛中,我发现,中国的汽车制造商非常自信,他们宣称能够在未来10年研发出新的方法来解决目前汽车产业模式面临的问题,虽然我不相信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英国卡迪夫大学汽车研究中心主任Peter Wells说。
美国雷米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John Weber对中国有过多的人把重点放在混合动力车上感到困惑,他强调说,如果在这方面太过急功近利,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有可能短期迷失方向。中国需要在这方面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计划和规划,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零配件的发展方面,中国必须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和措施。
Dunne公司总裁Michael Dunne在谈到中国车企发展趋势时直言,通过发展电动汽车快速成为领军企业的想法很幼稚:“比亚迪说他们的成本很低,而且有很好的销售模式,他们希望在电动车领域突破,成为这个行业未来的领军人,而且他们认为自己能做到。但我不知道各位去比亚迪展厅没有,尽管他们有电动汽车,但现在大部分的比亚迪汽车都是汽油驱动汽车,并没有突破。中国政府在过去三年给予本土车企很多扶持,但还没有达到相对高度。现在的局面是,国内市场出<